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17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开局之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省科技厅指导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一体两翼”建设,以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总揽,加压奋进、全速发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二、发展目标
圆满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力争研发投入总量达到90亿,强度达到2.2%;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2%;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80家,总数突破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增幅达到22%;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15家,其中国家级平台3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5亿元;推动若干有基础、有条件的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1.督促创建指标落实,已经完成的指标巩固提升,尚未完成的指标作出解释说明。
2.收集整理验收资料,全面展示衡阳创建成绩。
3.全方位提炼成效显着、具有推广价值的“衡阳经验”。
4.做好自评总结报告编制、现场准备、舆论宣传、沟通衔接等相关工作,确保圆满顺利高质量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
(二)切实强化科技攻关
5.编制“卡脖子”技术清单,部署实施光刻胶用感光单体国产化研究,惯导系统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基于T40芯片深度AI智能摄像机模组的研发,大尺寸、高质量碲锌镉单晶材料的研制,核级海绵锆(铪)分离纯化技术,高强高热导氮化硅复合材料,高产、多抗、高蛋白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环保型海上风电用变压器系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
6.实施产业链强链工程,瞄准核技术应用、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等14条优势产业链的“卡链处”“断链点”,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7.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以高校院所为主体,布局一批基础研究平台,加强基础及应用研究。
8.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实行攻关任务“揭榜挂帅”。对于有利于填补国内空白技术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9.积极向国省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星创天地、省“两型”产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
10.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
(三)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11.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加强创新主体筛选培育,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力争大力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形成“科企-高企-小巨人-上市领军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12.启动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计划,推动全市骨干企业编制研发白皮书。
13.在核医交叉、5G、新材料等领域,推动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等高校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14.为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我市科技型优秀企业在科创板早上市、多上市。
15.创新办好企业发展“船山论坛”。
16.举办好“双创”大赛。
(四)积极激发人才活力
17.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大力落实“人才雁阵”计划、“万雁入衡”行动,联合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一批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标志性工程。
18.引育急需专业人才,综合运用“UP模式”、柔性引才、靶向引才、专家荐才等招才引智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
19.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按照全面覆盖、梯次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支持体系,切实加强市级人才团队建设,培育衡阳市优秀专家队伍。
20.加强交流,促进国际人才合作。
(五)着力提升科创平台
21.争取国家级大型科研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布局衡阳。支持建设光纤陀螺、医核交叉、输变电、无缝钢管、涡轮增压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2.加大中科院地理所试验站在衡建设服务力度。
23.大力支持和服务上海交大5G新材料研究中心、湖南农大乡村数字研究院、上海应用大学萱草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
24.高质量建设以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为主平台的创新策源地,将其打造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25.依托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水口山经开区等园区创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依托输变电产业等集群创建国家省创新型产业集群。
26.积极申报建设高新区科创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丰家洲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7.支持白沙绿岛产业园、衡南工业园、衡东经开区、水口山经开区、衡山科学城等创建省级高新区。
28.支持中国五矿、特变电工、华菱衡钢、建滔化工、建衡实业、机油泵、启迪古汉、大三湘等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六)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
29.做好2020年科技成果对接会已签约项目的落地。继续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进一步促进更多成果对接签约、挖掘更多技术需求。
30.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吸引国内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企业在衡落地,有组织、有体系推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在衡转化。
31.加快推进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市农科院、市蔬菜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运用、转化和产业化。推进驻衡高校与“大院大所”“名校名所”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32.建设好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衡阳分市场,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园区建立工作站。
33.加强长沙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的合作,积极探索预期贷、能力贷、信用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推动构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服务体系。
34.完善和用好科技创新成果、行业共性需求、企业技术需求、企业融资需求“四张清单”,为承接产业转移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
(七)做优做强民生科技
35.围绕“两黄两茶一花一果”、疫情防控、污染防治、河湖治理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示范。
36.依托科技专家服务团,从市农技中心、市农科院、市蔬菜所、市林科所等选派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专家服务乡村振兴。
37.支持医院开展禁毒与艾滋病防治、临床医疗技术创新项目攻关。
38.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型县市区、星创天地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衡山县、珠晖区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
39.举办好科技活动周。
(八)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40.编制出台《衡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三年行动方案》,出台统筹财政科技投入政策文件。
41.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制度改革,努力构建“大科技”格局。
42.加强和推进各学科、领域、行业、区域的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加大与粤港澳地区衔接,推动粤港澳科技园在衡建设“飞地园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对接,推动衡阳园区在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建设“科创飞地”。
43.针对性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海外高校、孵化器、行业协会建立更多联系。
44.探索市级科技奖励新办法。
45.做好市政府与省科技厅会商工作,争取更多创新资源来衡汇聚、更多科技成果来衡转化应用。
46.加强与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提高科技创新信息化水平。
(九)从严打造科技“铁军”
47.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48.开展“科技创新强基固本年”活动,增强科技服务水平。
49.开展“科技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年”活动,提升科技队伍能力素质。
50.开展“科技系统作风效能建设年”活动,打造一支过硬的科技“铁军”。